元史·张养浩传(含原文、注释、翻译)
原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去,乃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役,止滥刑,郡中大治。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竟日,夜宿祠下,旦明而雨。及到官,又上疏言:“今所坐仓癝,例皆朽腐,不可食,宜别为计。”未报,乃具稿几万言,言天下事甚悉。
天子既下诏振饥,迁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遂乘传至关中,道闻民饥相食,急驱至华州,居人遮道求赈。养浩登车,大言曰:“尔辈欲大嚼耶?”众曰:“然。”遂赈粟于华州。去州十有四里,所赈及五万八千余家。至栎阳,又赈米四万七千余石,所活者无算。复上疏言:“方今所宜行者,一曰省徭役以苏民力;二曰汰冗官以澄仕路;三曰禁贿赂以厚风俗。”
天子皆嘉纳之,迁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关中旱久,钦惟圣人忧民之心,未尝稍释,议行河漕,庶几山东粟可致,以舒公私之急。乃言于朝曰:“今海运所以为利者,以粮多而船大也。若治漕渠,自淇门入,抵三门、集津,下板、阏伯之穴,可抵京师,比陆运之费省三分之二,盖古人天险为地利者与?”天子以为然,遂拜养浩为都水监丞,佩金符,领治河防使,以兴举水利。养浩辞曰:“水旱,天数也,非人力所能为者。然职当修举,不敢辞。”乃聚其徒属,问汴渠故迹及所宜辟者,度其广狭深浅,列上于朝,以听兴作。岁余,浚河渠成,上劳之曰:“非君,朕几误天下事。”其见重如此。
延祐七年,以礼部尚书为参知政事。至治元年,谢病归田里,寻召还,复以参知政事入中书。二年春,疽发背,二月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养浩为人,刚明廉直,不阿权贵。及为御史台丞,遂杜门不与宾客接。虽其家,亦罕得见其面。由是重臣积不平,遂以灾异归咎于养浩,帝既悟其诬,养浩卒后,复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注释:
1. 楮币:指纸币。
2. 按察使:元代官名,负责考察官吏。
3. 罢旧盗之役:废除原有的盗贼抓捕任务。
4. 郡中大治:郡中治理得很好。
5. 天历二年: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
6. 仓癝:粮仓。
7. 乘传:乘坐驿车。
8. 苏民力:使民力得到恢复。
9. 冗官:多余的官员。
10. 澄仕路:澄清做官的途径。
11. 省徭役:减少徭役。
12. 淇门:地名,在今河南淇县。
13. 三门:即三门峡,在今河南西部。
14. 集津:地名,在今河南陕县。
15. 板、阏伯之穴:指黄河中的险要之地。
16. 天数:天命。
17. 职当修举:职责应当修治水利。
18. 谢病归田里:因病辞官回乡。
19. 疽发背:背部生疽。
20. 阿:逢迎。
翻译: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年幼时就有品行和道义,曾经在出门的路上,遇见有人把纸币掉落在路上,那人已经走开,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整天读书不辍,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他就白天默默背诵,晚上就关上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这件事,就推荐他为东平学正。后来又被选任为堂邑县尹,他废除了原先抓捕盗贼的差役,并制止滥施刑罚,郡中因此治理得很好。
元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地区大旱,出现饥荒,百姓互相蚕食,朝廷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就把自己家里的财产全部散发给乡里的贫穷人家,然后登车上路,遇到饥饿的百姓就赈济他们,遇到死的就予以埋葬。一路上经过华山,他就在岳祠里为求雨祷告,哭泣跪拜一整天,晚上就住在岳祠下,天亮后果然下雨了。等到到了官所,他又上奏章说:“现在粮仓里的粮食,都是陈年的腐朽之粮,不能食用,应该另外想办法。”还没等到回音,他就起草了几万字的奏章,把天下的事情讲得很透彻。
天子已经下诏书赈济灾民,后又升迁张养浩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于是他就乘坐驿车到了关中。路上听说百姓因为饥饿而互相蚕食,他就急忙驱车赶到华州。当地百姓拦住道路要求赈济。张养浩登上车子,大声说:“你们这些人想大吃一顿吗?”大家说:“是的。”于是就在华州赈济粮食。距离华州十有四里的地方,所赈济的百姓达到五万八千多家。到了栎阳,又赈济米四万七千余石,救活的人无法计算。他又上奏章说:“现在应当做的事,一是减少徭役以恢复民力;二是淘汰多余的官员以澄清做官的途径;三是禁止贿赂以淳厚风俗。”
天子都采纳了他的建议,又升迁他为侍御史,掌管御史台事务。关中地区干旱的时间已经很长了,皇帝非常担忧百姓的生活,一刻也没有放松过。有人建议开通黄河漕运,或许可以把山东的粮食运来,以解决公私的急需。于是张养浩就在朝廷上说:“现在海运之所以有利,是因为粮食多而且船大。如果治理漕渠,从淇门入水,抵达三门峡、集津,下至板、阏伯的险要之处,就可以抵达京师,这比陆运的费用节省了三分之二,这就是古人把天险转化为地利啊!”天子认为他说得对,于是任命张养浩为都水监丞,佩戴金符,兼任治理河防使,来负责兴修水利。张养浩推辞说:“水旱灾害,是天命决定的,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但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我不敢推辞。”于是他就召集他的下属,询问汴渠的旧址和应当开辟的地方,估量它的宽窄深浅,列成表上奏朝廷,来听从朝廷决定何时兴修。一年多以后,疏通了河渠,皇帝慰劳他说:“如果不是你,我几乎误了天下大事。”他就是这样被皇帝所看重。
延祐七年,张养浩以礼部尚书的身份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至治元年,因病辞官回乡,不久又被召回,再次以参知政事的身份进入中书省。至治二年春天,背部生了疽疮,二月去世,享年六十岁。关中地区的人,都像失去了父母一样为他哀痛。
张养浩为人,刚正、光明、廉洁、正直,不逢迎权贵。等到他做了御史台丞,就闭门不与宾客交往。即使是他的家人,也很少能见到他的面。因此朝中权贵对他心生不满,就把灾异归咎于张养浩。皇帝明白他们这是诬陷,张养浩去世后,又追封他为滨国公,谥号文忠。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4021917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