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文言文解释
中秋佳节,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思念的绝佳时机。皓月当空,银光洒满大地,诗人们或独酌月下,或亲朋相聚,皆以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对月亮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本文选取三首经典的中秋咏月诗词,分别为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并对其进行文言文解释与赏析。
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文言文解释:
庭院之中,月色皎洁,地面如铺白霜,树木之上,乌鸦栖息,夜深人静,秋露悄然无声地润湿了桂花。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们皆在仰望,不知这深深的秋思,落在了哪一家?
赏析:
王建此诗,意境深远,画面感十足。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以“地白”突出月色的明亮,以“树栖鸦”烘托月夜的寂静。次句“冷露无声湿桂花”,则进一步通过冷露、桂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芬芳的氛围。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则直接点出中秋之夜人们共有的思乡之情,以问句作结,使得情感更为深沉,引人遐想。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言文解释:
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兴地喝酒直到天明,大醉之后,写下这篇词,同时也思念着我的弟弟子由。明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风归返仙境,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苏轼此词,情感真挚,意境开阔。上阕开篇即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问句,引出对月亮的无限遐想。接着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句,表达了自己对仙境的向往与对现实的依恋。下阕则通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等句,将笔触转向人间,描绘了月光下的景象与人的情感。最后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结,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祝愿,又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原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文言文解释:
青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现在停下酒杯问一问它。人们想要攀登明月而不可得,但月亮却自然地与人紧紧相随。月亮像一面明亮的飞镜,从天上飞下来,映照着宫殿,把绿烟般的云彩都照亮了。它只在晚上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它早晨在云间隐没?月亮里的白兔年复一年地捣药,嫦娥孤单寂寞地生活着,她与谁相邻而居呢?现在的人们看不见古时的月亮,但现在的月亮却曾经照耀过古人。古人和今人都像流水一样逝去,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月光能长久地照耀在金樽里。
赏析:
李白此诗,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开篇即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一问句,展现出诗人对月亮的无限好奇与遐想。接着通过“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等句,表达了对月亮的亲近与无奈。而“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等句,则描绘了月亮的明亮与美丽。后两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则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与对月亮永恒不变的赞美。最后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作结,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又体现了他对月亮的深深眷恋。
以上三首中秋咏月诗词,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它们以不同的角度和笔触,描绘出中秋之夜的月色之美与人间之情。在中秋佳节之际,让我们一同品味这些经典之作,感受诗人们对月亮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感悟吧!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4021917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