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过年,即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在2月12日,这一天正值农历辛丑年的正月初一,也恰逢星期五。这个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积淀着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感。春节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个充满了伦理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与智慧之美的文化盛宴。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在夏商周三代以前,人们已经掌握了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尔雅·释天》中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祀、年、载都是人们对一个年度周期的称谓。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说文解字》也称:“年,谷熟也。”在农作物丰收之后,人们要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神灵、感谢赐予,并祈求来年丰收。这种庆祝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春节。
周朝以农业为立国基础,丰收是王朝大事,因此以禾谷收获期作为年度时间名称,大年、新年也就成为中国人最向往的日子。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大年的名称屡有变化,但大年节的习俗模式依然传承。
到了唐代,春节开始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都要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民间在元日也要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到了宋元明清各代,习俗类似,都将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之后,中国引进了公历的时间体系,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出现分离。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的提议获得批准。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
从文化习俗的角度来看,春节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在春节前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购置年货、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等。这些习俗都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事业有成、家庭和睦。
其中,贴春联是春节习俗中的重要一环。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人们用来表达对新的一年美好愿景的方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春联贴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内容通常是对仗工整、简洁精炼的吉祥话,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除了贴春联,挂年画也是春节习俗中的重要一环。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形成年画的名称。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年画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花鸟鱼虫等,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晚餐,寓意着全家团圆、幸福美满。在吃年夜饭之前,人们会先拜神祭祖,感谢神灵和祖先的保佑,然后再开饭。年夜饭的菜品通常都很丰盛,包括鱼、鸡汤、火锅、红烧肉等各种美食。在吃完年夜饭后,长辈们还会给晚辈们发红包,寓意着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康成长。
除了吃年夜饭和发红包,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走访拜年。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从初二、初三开始,人们就会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在拜年的过程中,人们会送上礼物和祝福,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此外,在春节期间,还有各种娱乐活动。比如舞狮、放烟花、吹糖人、剪纸、社戏、庙会、灯会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烟花是春节期间的重要元素之一,人们通过放烟花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吹糖人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技艺,通过吹气和塑形来制作各种造型的糖人。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之一,通过剪刀和纸张来创作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社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形式,通常在春节期间进行演出。庙会和灯会则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人们可以在庙会上品尝各种小吃、购买各种年货和纪念品;在灯会上则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花灯和灯饰。
总的来说,2021年的过年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里,人们不仅享受到了节日的喜庆和欢乐,还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文化习俗的角度来看,春节都是一个值得庆祝和珍视的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上的庆祝活动,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重要时刻。在这个时刻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友情的真挚,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4021917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