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节,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时刻。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一个融合了古老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特殊日子。那么,2021年春节具体是什么时候呢?它是在2021年2月12日,星期五,这一天也是农历辛丑年(牛年)的正月初一。
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已超过4000多年。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春节起源于虞舜时期。春节标志着农历的岁首,意味着新的轮回的开始。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岁首,即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之时。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尽管历法不同导致岁首节庆日期有所不同,但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习惯都被沿承了下来。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之一。
2021年的春节落在2月12日,这一天不仅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众多传统习俗和现代庆祝活动交汇的时刻。根据黄历,这一天的宜事包括结婚、会亲友、出行、合婚订婚、搬新房、买衣服、订盟、祈福、祭祀等,几乎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唯一的一项忌事是掘井,可见古人对于这一天的行事安排是多么细致入微。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庆祝活动虽然各有特色,但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习俗:
1. 祭灶: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民间有祭灶的习俗。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灶神的职责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2. 扫尘: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3. 贴年红: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贴年红,包括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红色喜庆元素。春联的原始形式是“桃符”,用以驱邪避害,寄托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4. 年夜饭:年夜饭特指除夕的阖家聚餐,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不仅丰富多彩,而且非常讲究意头,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等,以求吉利。
5. 守岁: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 压岁钱: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保佑晚辈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 游神: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人们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
2021年的春节,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特殊。面对境外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我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策略,每个人都自觉做好防护,构筑起春节防疫的强大屏障。很多人响应号召,选择就地过年,虽然不能在除夕夜与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但期待春暖花开时能与家人团聚。
春节期间,许多人宅家过年,主动减少走亲访友,虽然少了亲朋相聚的热闹,却多了守望相助的力量。健身器材、萌宠服饰、图书成为“90后”消费者的新“过年三件套”,而“云上”守岁、短视频拜年也让祝福不少、亲情不减。这些新的过年方式,既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也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元素。
与此同时,各地各单位不仅努力做好春节防疫,还确保节日期间民生有保障。不少城市免费开放公园、景区,以及部分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体育场馆,想方设法满足就地过年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地方还出台激励措施,提供消费券、补贴房租,以岗留工、以薪留工,发放节日礼包,丰富业余生活。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怀。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它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能够妥善应对疫情冲击,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正是因为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同频共振,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汇聚成一个泱泱大国战胜风险挑战的强大合力。
春节是连接家与国的时间节点,人们在辞旧迎新之中守护共同记忆和共同价值。家国一体、家国同心的力量,是推动中国在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的重要依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家国情怀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成为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文明逻辑。
总而言之,2021年的春节是一个特别而温馨的时刻。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生活的活力。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里,我们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幸福和美好的到来。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4021917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