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原文及翻译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白描之笔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原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给这个画面增添了几笔流动的音节,几声悠扬的旋律。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正是春末夏初。诗人说四月乡村闲人少,其实是说农民们都在忙农活,并没有一个闲人。结尾两句勾画了乡村四月农家的紧张劳动的生活情景。到了四月,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梢有一点空隙时间,还有采茶之事。这样一来,村头巷尾,没有闲人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又是和谐统一的画面。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如果从这两句诗中抽出一个字眼来体现这幅画面的中心,那就是“绿”。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江南农事活动的两件事,所以诗突出此二事写。以蚕桑为先,以插稻为后。起句说忙,结句续写忙,两“闲人”作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节奏感,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同时,诗人又把这两件农事活动放到四月的时令来写,很有典型性,能够反映出乡村四月忙碌紧张的劳动生活。
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翁卷一生未得显仕,转徙江湖,颇有不得志之感。他所描绘的山水田园,大多是自己所见及熟悉的平阳一带景物,因而诗作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在艺术上,他十分讲究对字词的推敲,以清丽的笔调白描景物的特点,十分注意写景的次序和章法。有《翁卷集》。
此诗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翁卷写的山水田园诗,善于以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平白的语言,流畅的表达,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4021917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