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七夕在8月23号。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的七夕,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对应的公历日期就是8月23日。
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12年,全国各地举办以“七夕”为主题的多种活动,如杭州西湖、广州天河、上海外滩、南京夫子庙、西安大雁塔等地,人们纷纷组织举办音乐会、朗诵会、鹊桥会、庙会等活动来庆祝七夕节。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在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流传了千百年,被人们演绎出了许多版本,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如说,牛郎是个忠厚老实的庄稼汉,有一头通灵性的老黄牛,它耕田耙地,任劳任怨,帮牛郎娶了个仙女媳妇,即织女。织女不仅聪明伶俐,心灵手巧,纺花织锦,样样精通,而且还心地善良,乐于为人造福,她教会了乡亲们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使乡亲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黄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黄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传说这一天,喜鹊们都要到天河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所以,七夕这天在民间很少看到喜鹊。为了让牛郎织女能在鹊桥上多待一会儿,有的地方的农村妇女还会在这一天,故意把自家的喜鹊笼藏起来,以防它们去搭鹊桥。又传说七夕这天,人们能在葡萄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说悄悄话。
总之,2012年的七夕是在8月23日,这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4021917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