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你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吗?一起来了解全诗及作者吧!》

2024-12-01 08:41: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作者简介

《你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吗?一起来了解全诗及作者吧!》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全诗如下:

《你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吗?一起来了解全诗及作者吧!》 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你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吗?一起来了解全诗及作者吧!》 3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吗?一起来了解全诗及作者吧!》 4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全词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哲理深刻,是苏轼之词的典范之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明写中秋月夜,对月饮酒,实则感慨功名难就、人生如梦,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而出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笔致纵横驰骋,感情舒卷自如。最后道出词人的期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这两句之所以流传千古,自有其独到之处。它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是因为它概括出了世间所有离人的共同心愿,其中又透出诗人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致。“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起来。“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这首《水调歌头》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以其深刻的哲理、真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感动着每一个读者。

最新游戏
  • 蘑菇短视频安装包2025版类型:影音娱乐
    大小:67.86M

    蘑菇短视频安装包2025版是一款集创意、娱乐、社交于一体的短...

  • 奇妙创意世界不用实名认证类型:益智休闲
    大小:36.07M

    奇妙创意世界是一款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休闲益智游戏,无需实名...

  • 普耐尔穿戴免费版 2.1.3类型:生活服务
    大小:57.17M

    普耐尔穿戴免费版2.1.3是一款专为儿童和家长设计的智能软硬...

  • ZzzFun类型:影音娱乐
    大小:40.87M

    ZzzFun是一款专为动漫爱好者设计的视频观看与分享平台,提...

  • 少女前线台服类型:角色扮演
    大小:45.51M

    少女前线台服简介 少女前线台服是一款深受玩家喜爱的策略...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4021917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