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作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重臣,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深厚的学识,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这位一度风光无限的三朝元老,却在晚年遭遇了乾隆皇帝的猜忌与疏远,最终因病去世。那么,张廷玉究竟是如何得罪乾隆的呢?他的去世又有着怎样的背景呢?
张廷玉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进士,初授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在康熙朝,他历任多个职位,逐渐崭露头角。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张廷玉在担任刑部侍郎期间,成功处理了山东盐贩王美公等人聚众劫掠的案件,赢得了康熙帝的赞赏,次年便被调为吏部侍郎。世宗即位后,张廷玉更是被调任户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
清初,张廷玉以和平的手段解决了令统治者头疼的棚民问题,从此更加受到雍正的器重。雍正七年(1729年),张廷玉成为军机处的头一批大臣,成为真正的实权宰相。在雍正朝,他更是深受信任,不仅参与了多项重大政策的制定,还兼任吏部尚书,成为朝廷的支柱之一。
然而,历史迈入乾隆时期,张廷玉的命运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乾隆帝即位后,虽然一开始仍然重用张廷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君臣之间逐渐产生了嫌隙。张廷玉晚年时,对权力的留恋和不知进退成为了他得罪乾隆的主要原因。
乾隆十三年(1748年),张廷玉已经年迈,本应安享晚年,但他却对权力念念不忘。他多次向乾隆提出请求,希望继续留任宰相之职,甚至不惜以辞职相要挟。这种行为让乾隆非常不满,认为张廷玉不知进退,过于贪恋权力。此外,张廷玉在处理与乾隆的关系时也表现得不够圆滑。他经常在朝廷中与乾隆意见不合,甚至公开顶撞乾隆。这种行为让乾隆感到张廷玉不再是他可以信赖的臣子,而是成为了他的对立面。
更为严重的是,张廷玉在处理一些敏感问题时,也显得不够谨慎。例如,他的女婿竟然与明末清初抗清之人吕留良的后代有关,这是叛国之罪。乾隆知道后,对张廷玉更加心生嫌隙,不再重用他。虽然张廷玉一生对清朝三代皇帝做了无数贡献,但等到他晚年,再不能做出什么贡献时,乾隆便不再将他视为重臣。
面对乾隆的猜忌与疏远,张廷玉并没有选择退让或妥协。相反,他更加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权益。他多次向乾隆请求配享太庙的殊荣,这是清朝对功臣的最高荣誉之一。然而,乾隆对此却表现得非常不耐烦。在张廷玉生病请求回乡离职时,乾隆更是龙颜不悦,要收回他的一切奖赏并且取消配享给张廷玉的太庙。
最终,乾隆下令剥夺了张廷玉的官职和爵位,并将他遣返回乡。在回乡后不久,张廷玉便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三朝元老,就这样在晚年遭遇了乾隆皇帝的猜忌与疏远,最终因病去世。
然而,在张廷玉去世后,乾隆却又下了一道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圣旨。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背后隐藏着张廷玉的高明之处。他深知皇家的权威不容有一丝侵犯,因此他选择用“配享太庙”这件事来自污,既让自己脱险,又能配享太庙。他深知乾隆这个人自视甚高,不可能不按雍正的遗训办事。因此,他故意在生前与乾隆产生矛盾,让乾隆对他心生不满。这样,在他去世后,乾隆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声誉,就会不得不按照雍正的遗训办事,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张廷玉的这一策略果然奏效。在他去世后不久,乾隆便下旨让他配享太庙。这样,张廷玉不仅成功地保护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还达到了自己配享太庙的愿望。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他的高明之处和深谋远虑。
回顾张廷玉的一生,他可以说是一个极具智慧的政治家。他在康熙、雍正两朝都深受重用,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乾隆朝,他却因为对权力的过度留恋和不知进退而得罪了乾隆皇帝。虽然他在晚年遭遇了乾隆的猜忌与疏远,但他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成功地保护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并最终实现了自己配享太庙的愿望。
张廷玉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可以带来荣耀和地位,但也可能带来灾难和危险。因此,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谨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放下权力,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退让和妥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因为过度追求权力而陷入困境和危险之中。
张廷玉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波折起伏。他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清朝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智慧的力量。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目标。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和钦佩。
在张廷玉去世后,他的事迹和贡献被后人广为传颂。他的一生不仅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启示。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4021917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