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一个居住在中国西北部的独特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习俗而闻名。他们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地区,部分散居于临夏州的其他各县以及青海、新疆等地。这个民族虽人口不多,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保安族的族称来源于其原居住地——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边的保安城。据历史记载,保安族大约自明朝初年起,就居住在保安城、下庄、尕撒尔(当时俗称“保安三庄”)一带,自称“保安人”,而周围的土族、藏族则称其为“回回”。保安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以元、明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保安族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发展而来。这些人在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以驻军垦牧形式居住,长期与当地的东乡、撒拉、藏等族交往、通婚,逐渐形成了保安族。
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保安族受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农奴主的欺压,被迫迁徙。他们先在循化居住数年,后又转徙至甘肃积石山下的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在这里,他们按照在同仁居住时的习惯,尕撒尔的保安人聚居在大墩村,下庄的保安人聚居在甘河滩村,保安城的保安人聚居在梅坡村,形成了今天的“保安三庄”。
然而,保安族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他们一直处在地方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等的统治下,饱受剥削和压迫。新中国成立后,保安族才获得了民族平等和自治的权利。1952年3月25日,保安族正式被批准为单一民族,结束了历代统治者称其为“保安回”、“番回”的历史。
保安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保安语,它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比较接近于东乡语、土族语,很多常用词汇基本相同。由于保安族与汉族、回族人民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保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同时在语音和语法上也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因此,大多数保安族人兼通汉语,并以汉语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
保安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他们的民间故事、诗歌、谚语等文学作品,内容多以叙述民族历史传说、青年男女纯朴爱情为主。保安族人民能歌善舞,绝大多数人能唱民歌“保安花儿”。这种民歌独具一格,分“保安令”、“脚户令”、“六六三”等曲调,即兴编词入唱,优美动听。保安族的舞蹈也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点,动作节奏鲜明、欢快豪放。此外,保安族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丰富的表现,妇女擅长剪纸,家庭木制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常刻有别致的花纹或绘有色彩绚丽的图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保安腰刀。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保安族人民的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保安腰刀的生产历史悠久,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制作技艺高超,享有盛誉。
保安族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在服饰方面,保安族男子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他们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
在饮食方面,保安族多以小麦、玉米、豆子为主食,通常做成馒头、面条、油香、散饭或搅团。他们食用肉食必须要阿訇屠宰,忌吃猪、马、驴、狗及一切凶禽猛兽,一切自死之物和动物的血均不能食。此外,保安族还忌饮酒,通常饮用以砖茶、青茶沏泡的盖碗茶。保安族还自制一种饮料叫麦茶,即将麦子炒熟后碾碎,与盐同煮,这种饮料解渴清火,非常可口。
在婚姻方面,保安族过去多为家长制的大家庭,婚姻由父母包办,且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多选在伊斯兰教历的“主麻日”(每周星期五)举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些风俗习惯已经有所改变。
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在这些节日里,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等食品来庆祝。保安族人民在宗教节日里会进行各种宗教活动,如礼拜、诵经等,以表达对真主的虔诚信仰和敬畏之心。
保安族作为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员,虽然人口不多,但却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和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坚守。今天,保安族人民正以其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4021917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