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急的鄱阳湖影响到底有多大,鄱阳湖为何受灾如此严重?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九江河段的南岸,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长江中下游极为重要的洪水调蓄区。它接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之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广阔,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湖泊形态在年内洪、枯水季节差异悬殊,形成了“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景观。然而,近年来,鄱阳湖频繁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无论是洪水还是干旱,都给当地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近20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水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中游的江湖关系持续调整,鄱阳湖水文节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湖泊提前进入枯水期,枯水时段延长,枯水期水位下降快,水位创历史新低等干旱化征兆愈发明显。例如,2022年9月23日,鄱阳湖水位下降至7.1m(吴淞高程),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历史新低;湖泊面积萎缩至244km²,蓄水量仅为7.8×10^8m³,全湖近乎完全干涸。截至2022年10月底,江西省全省因旱需要救助的人口达40.7万余人,其中饮水困难人口1.9万余人,全省1504个乡(镇)530.6万人受灾,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023年以来,鄱阳湖总体水位持续走低,与1953-2022年同期(1-8月)相比下降2.6m。2023年7月20日,鄱阳湖代表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降至12.0m附近,标志着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比历史平均提前了103天,比2022年还提前了15天。对2003年前后水位极小值的重现期进行分析,发现百年一遇的低水位从7.59m下降到了7.15m,意味着近20年来鄱阳湖的低水位呈越发偏枯趋势。
鄱阳湖的洪水灾害同样不容小觑。由于连续的强降雨天气,加上鄱阳县地势低洼、河流纵横交错,一旦遭遇强降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水灾害。例如,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防洪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洪水来势汹汹,水位持续上涨,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1.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导致鄱阳湖频繁受灾的重要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无论是干旱还是洪水,都变得更加剧烈和频繁。在干旱方面,长时间无大量降雨导致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给当地渔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洪水方面,连续的强降雨天气使得河流和水库的水位迅速上升,超出了泄洪能力,导致洪水泛滥。
2.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鄱阳湖的受灾程度。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降低了地表的渗水能力,加剧了洪水的形成。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等行为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系统,导致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此外,三峡水库的运行也增大了江、湖洪水相遇的几率,进一步加重了鄱阳湖区的防洪负担。
3. 地质地貌结构
鄱阳湖区特有的地质地貌结构也是诱发洪灾的地理背景。江西省地形复杂,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内侧丘陵广亘,中北部平原坦荡,周边渐次向鄱阳湖区倾斜,形成了南窄北宽、以鄱阳湖为底部的盆地状地形。鄱阳湖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湖盆底较平坦,呈环形、层状地貌。这种地形结构使得暴雨径流迅速汇集,加剧了洪水的形成。
4. 特殊的气象、水文条件
鄱阳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流域各支流降水丰富且集中。秋季的台风偶尔也会登陆江西省境内,形成强降水过程,影响鄱阳湖区洪水灾情。鄱阳湖水系4-7月为汛期,五河洪水入湖,湖水水位上升;长江的主汛期则出现在7-9月,鄱阳湖水位受长江洪水顶托而迅速抬升,且长时间维持在高水位,湖区年最高水位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这一时期。
1.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鄱阳湖的受灾直接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在洪水灾害中,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寻求安全的地方避难。洪水还可能导致水污染、疾病传播等问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同时,洪水给当地居民的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房屋、农田、道路等基础设施被淹没或损毁,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在干旱方面,鄱阳湖的受灾也导致了巨大的农业损失。江西省是农业大省,干旱直接导致农作物受灾、减产甚至绝收。根据统计数据,鄱阳湖历史上因干旱而损失最大的年份为1978年、1986年、1991年、2003年、2007年、2011年和2019年。这些年份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巨大,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鄱阳湖的受灾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湖泊面积萎缩、水位下降导致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鱼类、蚌类、底栖生物等死亡。根据调查结果,2022年鄱阳湖鱼类资源丰度比2020年下降约6.3%。同时,湖泊水质也变差,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此外,鄱阳湖还是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干旱导致湖泊面积萎缩,碟形湖数量减少、蓄水总面积缩减,越冬候鸟栖息地面积显著减少。这对候鸟的迁徙和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鄱阳湖的受灾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首先,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是提高防洪能力的关键措施。包括加强河道整治、修建堤坝、建设排水系统等,以提高当地的防洪能力。其次,推动可持续发展是预防洪水灾害的根本之策。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科研和新技术的运用,提高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应急救援力量等。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鄱阳湖的受灾问题仍然严峻。因此,需要继续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高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后,还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工作,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鄱阳湖的受灾问题不仅关乎当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灾害带来的挑战,保护我们的家园免受灾害的侵袭。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4021917号-24